蒙古族服装服饰文化共享平台

察哈尔部落

服饰

       察哈尔服饰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各旗之间也有差异。

       察哈尔部服饰传承了元代“吉顺服”的特点,简洁、精致、大方。察哈尔男女均穿开衩长袍。长袍分为有马蹄袖或无马蹄袖两种。马蹄袖又名图如,也有大小之别。妇女和老年人的马蹄袖小一些,年轻人和放牧人的马蹄袖则大些;夏季长袍的马蹄袖小,冬季长袍的马蹄袖则大。春夏秋季长袍的马蹄袖,要用与袍子同色面料或大绒等较松软的面料制作,冬季长袍的马蹄袖则要钉有水獭、貂鼠、河狸皮或羔皮。马蹄袖平时一定要卷起,在寒冷季节或劳动时才能下垂;尤其是给贵宾或长辈端茶递饭或敬酒时必须衣冠端正,并上卷马蹄袖。男子通常穿靛蓝色、蓝色和绛紫色长袍,喜欢橙色、红褐色、橘黄色和淡蓝色腰带,男子系腰带要靠下腰,上提袍子。妇女多穿绿色、暗绿色、蓝色、天蓝色和粉色长袍,喜欢淡绿色、天蓝色和粉红色腰带,但一般不系腰带。察哈尔妇女穿长袍时,外面要套缝制精美的坎肩。

饮食

       察哈尔部日常食品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以牛羊肉、乳制品、炒米为主。平时皆将生肉晒干,称“干肉”,可随时供食,可泡奶茶即可食用。牛、羊乳制成食品甚多,有奶、奶皮子、酪蛋子奶豆腐、奶茶、奶酒、奶酪及酥油等,皆极富滋养。牛,羊肉视为珍品,有客来时始宰牛、羊招待,而以羊背子、烤全羊为招待贵客之盛宴。

       烤全羊是蒙古族部普遍特有的具有浓郁传统的最大的一道菜肴,是待客中最高礼仪。烤全羊历史悠久。今羊肉吃法更多,有炸羊肉块、清炖、红烧、黄焖等。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住行

       古代蒙古族部主要住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古时汉语称作“穹庐”或“毡包”。主要由木制支架和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围毡组成。

       蒙古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牛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人有马背民族之称。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蒙古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古代童叟均以马代步。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熟识马性,通常采用粗放式牧马。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杭盖车”等,是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婚礼

       察哈尔婚礼,一般通常男子到结婚年龄时,由父母看中某家姑娘后,请长者或喇嘛看双方生辰属相是否相配,如无克忌则请“昭齐”(媒人)选吉日携带礼品、哈达到姑娘家求婚。姑娘家长如将礼品收下,求婚即算议成。通常台吉家族子女不允许通婚,意在避免因血缘关系造成近亲结婚。订亲是婚礼中重要仪式,男方通常要携带全羊、白酒、哈达、月饼等礼品到女方家登门拜访商谈议定彩礼。彩礼主要是送牲畜或银元。彩礼要视男方家庭经济情况而定,通常要送彩礼大畜五头、小畜十只、银元数十块。最低也要两头大畜、五只小畜、银元二十块。彩礼议定后要举办订婚喜宴,喜宴要上“乌叉”(即羊背子)、奶酒等,并唱敬酒歌,祝订婚贺辞。喜宴上双方议定婚礼吉祥日,下请贴,定伴郎伴娘,请喇嘛诵喜庆经,女方为出嫁姑娘准备嫁妆、礼品等事宜。

节庆

       查干萨日  自古以来,蒙古族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他们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称春节为查干萨日,查干萨日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查干萨日。节日前家家置备糖酒、各类奶食品和面食品,以待来访之客。节日期间,牧民穿着节日服饰,相约数十人携带白酒、哈达,骑马、骆驼走群访户相互拜年。从初一开始设酒宴娱乐摆羊背子。断断续续直到月底,此习俗保留至今。城镇居民春节习俗与汉族趋于一致。

       那达慕  意为“娱乐”之意,为传统集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在草场好、牲畜肥壮之年的夏、秋季举行。“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办的那达幕增添了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体表演。成就展览等新的内容,同时保留了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牧民生活富裕,个人举办的那达慕屡见不鲜。

       敖包  蒙语“敖包”意即石堆,通常在行人经过较多的大路旁,是蒙古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祈祷、祭祀的场所。祭敖包是蒙古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祈福活动。人们常常到敖包祈祷、还愿,病愈的人则在敖包上留一件患病时旧物,表明是敖包神压服了病魔。有的敖包兼有路标或界标的作用。路过敖包的人一般均下马下车,按顺时针方向绕着敖包走三圈,并在上面添加石块,同时祈祷许愿。日积月累,有的敖包可高达数米,底基周围可达十余米。每年在指定的季节,四方牧民会集敖包,焚香叩拜,献哈达,挂彩旗,在木架上拴挂各类牲畜连绳。祭毕举行传统的体育活动。祭敖包即是一种宗教活动,又是一种娱乐活动。“文化大革命”中敖包集会被迫停止。80年代后期,逐步恢复。如今不但保留传统项目,还增加赛歌、放电影、录像、物资交流等内容。

       篝火晚会 草原人民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学会了钻木取火之后,发现火不仅可以烤熟食物,还可以驱吓野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对火产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外出打猎满载而归,互相庆祝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过程中,便互相拉手围着火堆跳舞,以表达自己喜悦愉快的心情,这种欢庆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形成了篝火晚会。

       察哈尔奶食节 正蓝旗是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史上带来重大影响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正蓝旗奶食品制作技艺不仅是这个家乡人民勤劳朴实和智慧的结晶,而且自古以来这一特殊的民族技艺闻名于世,并传承至今。正蓝旗奶食品是古代奶食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察哈尔奶食品文化的缩影。据史书记载:察哈尔部制作的奶豆腐是当时清朝皇室重要食品之一、并以制作手法、卫生、营养等方面举世闻名,它有着色泽洁白、绵软可口、营养丰富等特点。

丧葬

       传统蒙古族的葬礼,传统的丧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

       察哈尔早年实行天葬、土葬、火葬、吊葬。办理丧葬的程序很繁杂,“报丧”、“入棺”、“守灵”“点长明灯”、“下葬”、“上坟跪拜磕头”、“丧餐”(蒙语“布音”)、“四十九天的丧餐”等。

       人死后,即派一位故里的人去给死者的亲戚朋友报丧,请喇嘛诵经超度亡灵并卜殡葬之时日、方向及葬法。闻讯者带上酒、白布、方糖等礼品立即赶来悼念死者。去世当晚,家人在死者遗骨的上方点佛灯,彻夜不眠,守护一夜。安葬后,第三天为“上坟跪拜磕头”,第七天为“七且丧餐”,第四十九天为“四十九天丧餐”,以后周年都要上坟祭奠,寄托哀思。

禁忌

       蒙古族讳忌较多。解放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一些讳忌已逐步消失和改变。

       日常生活禁忌  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所以,进入蒙古包后,忌在图拉嘎上烤脚,更不许在图拉嘎旁烤靴子和鞋:不得跨越图拉嘎或脚蹬图拉嘎: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将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从锅中扎取肉食。

       水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也不许洗妇女的脏衣服或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

       疫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者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相当于挂出了“闲人免进”的牌子,以示患者不待客。

       产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后,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挂弓箭,生女孩挂红布条,客人见此止步。

祭祀

       察哈尔蒙古族像其他蒙古部一样将自然现象当做敬奉和崇拜的对象顶礼膜拜。究其原因,因为古代社会人们缺乏自然科学知识,无法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被自然力所征服,对于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认为是各种神灵支配的结果,存在恐惧感和神秘感。所以人们理解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神灵存在。每当他们遇到自然灾害时,就认为和当地风水有关。蒙古人每年都要定时祭拜天地山川,特别是民间祭拜活动由来已久,有祭天、祭地、祭山、祭敖包、祭火、祭泉、祭湖泊、祭井、祭树等等,他们不会因为个人利益或生活方便而破坏自然。

       祭天  祭天是蒙古人古老传统之一。每年的大年初一日出前,家里长者领所有男女老幼到庭院中央,在招徕桶(Dalalgan solag)里装满新灰,插上三颗香。长者领头先朝日升方向开始磕头。接着,磕头四面八方。回到屋里,将酒肉食物的德吉敬献给图拉嘎中的火。还有,到农历九月九日,请孛额(萨满)祭天。基本程序也与大年初一相同。

       祭火  蒙古人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蒙古族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

       祭水  祭水是蒙古人传统的自然崇拜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到离家不远的河水(小溪)边,选择一个水深处,宰羊,煮肉。请邻近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向所祭水磕头,撒奠之后,要喝酒、吃肉。之后,将吃剩的骨头扔进水里。称“祭祀龙王”。有的地方受汉文化影响,把水祭改称“老爷祭”。

       祖先祭  祖先祭是蒙古族古老的传统之一。《蒙古秘史》称“也客薛 合扎鲁 亦捏鲁”。这种习俗沿袭到如今。每年到清明扫墓或除夕夜,蒙古人都要为祖先亡灵撒奠酒肉、布条。并向他们祈祷心愿。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

       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

       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400-0475-866
0475-8505888

了解服饰文化

定制部落服饰

获取更多资料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