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0475-866
0475-8505888
服饰
居住于额济纳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至今保留着蒙古族古老的民俗,是蒙古民族历史上一个独具传奇特色和淳朴民风、崇尚文明的部。土尔扈特服装服饰是其中一道最为亮丽的景观。土尔扈特男子身穿马蹄袖长袍,立领或翻领,右衽,头戴陶尔其克帽,腰间佩带蒙古刀、火镰、碗袋、烟荷包、绣花褡裢等配饰。女子穿长袍,已婚妇女的长袍有马蹄袖,上下连属结构,半方襟,外襟垂直向右至腋下,九道扣襻,腰节两侧缀有方块库锦装饰,上面配挂彩色绸巾,宽下摆,外面套穿翘肩长坎肩。随着世代的发展,在保护和传承土尔扈特世代相传的服装、服饰特点和独有的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土尔扈特儿女们也在发扬着他们不断创新、进化的精神,在传统服饰的款式及色彩上大胆的运用着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当代工艺、艺术理念相结合,以土尔扈特生活特点、婚礼习俗、民间艺术为素材,对传统服装加以美化提炼,以淳朴、自然的形式,多角度地概括展示土尔扈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土尔扈特人民的时代精神风貌。
饮食
土尔扈特人的饮食主要为牛、羊、马肉,一般为牛羊肉。面米食品主要为面食。奶制品主要为牛奶制品。有奶酪,奶果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点心、奶窝窝等,此外还有一种“吉利果”,是用黄粟粟面粉、酥奶酪、面粉、酥油、蜂蜜混和在一起制成的,这种精制食品只有过年节时才食用。饮料主要为红奶茶,即用茯茶配牛奶、羊奶,加少许盐或糖,煮开而饮。也有喝清茶和药茶的习惯。药茶即用草原上的野菊花、蒲公英花、党参花加奶煮沸而饮。土尔扈特人最爱喝的饮品是马奶子酒,即用马奶、发酵剂干制成,酒精度很低,约3—5度。营养丰富,对结核病、胃病有滋补作用。有时他们以狩猎的野味调剂生活,豺狼、野羊、旱獭、野兔常为佳肴。黄萝卜、马铃薯、圆葱等是他们主要的蔬菜。孜然、生姜、辣子面,部人称“佐料常三味”。
住行
土尔扈特的牧民多住蒙古包,蒙古包圆顶(toon)上,形成弯形,中间有60—80厘米空洞,圆顶既是毡房的屋顶,又是天窗、烟筒,其出口天窗是透气排烟的,白天打开,到晚上,或刮风、下雨、下雪时盖上。门朝东方,木制门较为牢固。
这是土尔扈特人生产和生活的概况。一年两至三次转场放牧。4月要转移到广阔的夏牧场,11月要转向避风朝阳、草高地暖的冬牧场。其至有时畜群丰收,还要再转一次牧场。搬迁时,人们都要和睦相帮,欢歌笑语,以防止天神生气有不测风云伤害人。太阳出来立即启程,一般下午3时到达,晚上就寝前要力争搭好蒙古包。有的转场较远的,需用2—3天甚至4—5天时间,路上要准备搭简易小蒙古包,让老人和孩子住进去休息,以免中邪受风寒,有的来不及搭简易蒙古包,也要给老人和孩子在幌车上,支上木棍搭车棚。
土尔扈特人放牧牛羊,上学购物,无不以马代步,他们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每户都有1—3匹好马”,对马有特殊的挚爱。驯服烈马是土尔扈特男子们最为骄傲而快乐的事,也是显示他们智慧和勇敢的机会。因此土尔扈特人有“马上雄鹰”之誉。他们以为有了好马,就会使他们和子孙们走南闯北,前程远大,就会使他们和子孙们创造光荣和辉煌。
婚礼
土尔扈特人的婚姻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王公贵族、殷商富甲也有一夫多妻的。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不得成婚,如要成婚,须在7代以上方可,一般实行部外婚。有条件的王公贵族,为了后代更加聪明健康,甚至要和北京、青海、甘肃、内蒙的科尔沁部、哈勒哈部、鄂尔多斯部等蒙占族部通婚。土尔扈特人的婚姻大多父母包办,父母不在世的则由亲属中的长辈作主完婚。旧时蒙古族婚嫁礼节繁多,但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婚姻习俗在逐渐改变,也有部分青年仍保持着浓浓的民族特色,婚礼仪程仍按婚姻习俗进行,但逐步向简朴的方向发展。
节庆
土尔扈特人民节日有8个,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查干萨日节和那达慕节。
查干萨日节 即春节,也叫白年节,蒙语“查干”是白,“萨日”是月,把正月叫白月。自古以来,蒙古族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最崇尚的是白色,土尔扈特人以白色为高雅、吉祥和纯洁,故称为白年节。此节源于元代以前,那时到了农历正月初一,部的首领要穿白袍,各氏族酋长要向他献白马,散白银,赠白色哈达。土尔扈特人在腊月就开始清扫蒙古包,备节用奶食、肉食、油食、面食、洗衣、调马、挂灯笼。
那达慕 意为“娱乐”之意,为传统集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在草场好、牲畜肥壮之年的夏、秋季举行。“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办的那达幕增添了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体表演。成就展览等新的内容,同时保留了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牧民生活富裕,个人举办的那达慕屡见不鲜。
祭敖包节 或祭鄂博,是土尔扈特人的传统祭祀节日。原在农历五、六月举行,现在土尔扈特人于农历六月四日和那达慕节同时举行。敖包即石堆之意,相传土尔扈特人为纪念始祖在肯特山、杭爱山游牧而形成的节日。敖包泛指高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信仰的标志,标志各级行政区划或草场使用的界线;又可标地理位置和道路方向。祭敖包是蒙古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祈福活动。人们常常到敖包祈祷、还愿,病愈的人则在敖包上留一件患病时的旧物,表明是敖包神压服了病魔。有的敖包兼有路标或界标的作用。 路过敖包的人,一般均下马下车,按顺时针方向绕敖包三圈,并在上面添加石块。同时祈祷许愿。日积月累,有的敖包可高达数米,底基周围可达十余米。每年四方牧民会集于敖包,焚香叩拜,献哈达,挂彩旗,在木架上拴挂各类牲畜连绳。祭毕举行传统的体育活动。祭敖包即是一种宗教活动,又是一种娱乐活动。“文化大革命”中敖包集会被迫停止。80年代后期,逐步恢复。如今不但保留传统项目,还增加赛歌、放电影、录像、物资交流等内容。
篝火晚会 草原人民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学会了钻木取火之后,发现火不仅可以烤熟食物,还可以驱吓野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对火产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外出打猎满载而归,互相庆祝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过程中,便互相拉手围着火堆跳舞,以表达自己喜悦愉快的心情,这种欢庆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形成了篝火晚会。
丧葬
土尔扈特人死后,遵行火葬、土葬。人死后,将死者双手合十成祈祷状,右卧式,并于当天就去喇嘛那里告诉死者的死亡时间、属相,喇嘛按历法,确定日子为死者送葬。送葬这天要请喇嘛为死者脱衣净身,将死者用白布包裹好,不穿寿衣,意即光身来人间,死时也光着身走向天国。死的时辰决定将死者的头朝什么方向。然后喇嘛端坐在死者的头部念经,超度死者灵魂。经毕确定死者丧葬形式。
火葬 是对火命人、金命人、木命人所用的丧葬方式。就是把死者在墓地掩埋,过一段时间请喇嘛念经,取出尸骨烧成灰,将骨灰撒在高山河流最干净的地方,或死者生前最喜爱的地方掩埋。如果死者是有威望的喇嘛,则将其骨灰做成舍利子,供在指定的喇嘛庙里。
土葬 是对土命人和水命人所用的丧葬形式,选定墓地挖坑,安葬入殓前在墓坑边撒些糖果、酒肉等食品,祭祀土地神灵,以示大地接纳死者入土。随葬品有盐、茶、米、麦、豆、糖、酒等食品,意为让死者仍然享用,坟墓堆一个土包即可,不立墓碑。
办完丧事后,家属将死者生前所用的衣服、物品、坐骑赠送给喇嘛和邻居,如果死者没有什么新衣,要买新衣送喇嘛,表示死者所用物品都带到另一个世界,不缺日用。人死后3天内禁止从屋内倒、扔任何东西,也不借出任何东西,怕亡灵超度受阻碍。死者家的所有女性7天内不洗头、不梳头。
第3天、第7天、第49天三个祭日期间,死者家属要请喇嘛来家中念经,超度亡灵。家中人不杀牛羊、不剪发,以示戴孝。
每年清明节要拿马奶、酒肉、果品祭奠,周年再祭奠一次。但是祭奠时不立碑、不烧纸、不供牌位,只请喇嘛念经。
人死后,妻子为丈夫守孝百日,子女为长辈守孝49天,守孝期间不穿红着绿,不理发,不欢宴。
父母死后,子女要将其父母生辰年月、姓氏家族、主要事迹、等级身份都一一铭记于心。教育子女,熟记铭志。
禁忌
蒙古族讳忌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些讳忌已逐步消失和改变。
日常生活禁忌 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客人不能坐西侧,因为西侧是供佛的方位;
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
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
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所以,进入蒙古包后,忌在图拉嘎上烤脚,更不许在图拉嘎旁烤靴子和鞋:不得跨越图拉嘎或脚蹬图拉嘎: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将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从锅中扎取肉食。
水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也不许洗妇女的脏衣服或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
疫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者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相当于挂出了“闲人免进”的牌子,以示患者不待客。
产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后,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挂弓箭,生女孩挂红布条,客人见此止步。
祭祀
土尔扈特人民祭祀有五个,其中最重要的祭祀是祭天和祭祖。
祭天 土尔扈特人传统的祭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分白祭和红祭两种祭祀方法。白祭是将一大碗马奶酒向一根木头顶洒去,木头顶上备有新鲜的羊羔肉,萨满教巫师念念有词,举行祭祀。
红祭是将一大碗羊血洒向木头顶,用掏心法宰杀的羊心供在佛龛上,桌边香炉插上五色旗,中间香炉焚香,桌前用烧牛粪火煮一锅全羊,肉煮熟后,家长领头向天唱祭祀歌,然后大家分着吃。
祭祖 土尔扈特人传统的祖先祭祀,于“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举行。这种祭祀始于元代以前。祭祀时由萨满或喇嘛喊唱从王罕脱斡邻勒到渥巴锡,从渥巴锡又到满楚克札布的名讳,还要将和鄂尔勒克、渥巴锡等人的抗俄英雄事迹叙述一番,并拿上供品焚香祈祷。然后开始祭祀自己的祖先,陈述他们的名字,叙述他们所成就的事业,缅怀他们对部对家族的种种恩德。
祭雷 土尔扈特人的传统祭祀,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举行。大元至元七年(1271年),由元朝主管祭祀的大司命请命确立,规定全国立夏后申日祭雷。后在土尔扈特历史变迁中,定为四月十二日祭雷师。祭请雷师千万不要雷击蒙古包和人畜,并请萨满教巫师来祭祀雷师,以禳除灾难。
祭旗 土尔扈特部的传统祭祀,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举行,始于元代以前。土尔扈特人古时出征,高举一面巨大白旗,首先洒酒、涂油,祭旗方可出征。但遇有草原蝗灾、雪灾、雷击人畜和蒙古包时,人们举一面黑旗向西北方向祈祷。祭旗往往因事而行,祭祀时间并不一致。
祭火 称祭灶,又称拜火节。土尔扈特人的传统祭祀,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日举行。届时念祭火经,祈祷火神。撒奠肉酒、奶油于火中,或撒奠在图拉嘎。当天晚上还要送火神上天。全家人到蒙古包外面,供上祭品,点一捆柴草,扔进丝线与绵羊脯,全家磕头,家长念诵,祝颂火神:“上天奏美言,下地保家安”等祈祷词。土尔扈特人把火神视为女性,叫腾格里嘎林额可,即火神母,为光明、幸福、昌盛的象征;是消灾灭难,传承家业,净化万物的赐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