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装服饰文化共享平台

蒙古贞部落

      蒙古贞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地方.蒙古贞是部落名称,如今已演变为地域名称,泛指辽宁省阜新地区蒙古贞部落从贝加尔湖迁徙到黄河河套地区,再到山西、河北以北地区,再从内蒙古中部往东到达阜新地区,已有千年的部落发展史。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蒙古贞部落迁徙到阜新地区以后,开始过农耕生活。因此蒙古贞人在风俗习惯上都离不开农耕文化的影子。
      研究民族历史离不开民俗文化的研究,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需要尊重按蒙古贞人的风俗习惯,蒙古人要祭火祠,生男婴要使用摇篮车。

服饰
      蒙古贞部服饰虽然受到科尔沁及汉族农垦文化的影响,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以雅致优美著称。蒙古贞群众喜欢穿缩紧下摆、上开衩,带有小巧马蹄袖的长袍和带有大开口马蹄袖的宽松袍子。冬天穿羊皮袍,用很宽的单色或花色绸缎镶边儿,相应的棉袍、吊里袍子用细条布帛镶边儿,缝制单条扣绊儿。已婚妇女袍子的袖口要做装饰。蒙古贞部服装特点男女长袍的基本形制为直角立领、直角大襟、不开衩、马蹄袖。男袍多以藏蓝、墨绿等较深的颜色为主。女袍追求体现女性形体之美。妇女喜欢穿长袍配长坎肩,坎肩的腰节处饰“包格绌”装饰,镶饰多道华丽的库锦边,美观大方。

饮食
      蒙古贞部日常食品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以牛羊肉、乳制品、炒米为主。平时皆将生肉晒干,称“包日查”,可随时供食,可泡奶茶即可食用。牛、羊乳制成食品甚多,有奶、奶皮子、酪蛋子、奶豆腐、奶茶、奶酒、奶酪及酥油等,皆极富滋养。牛,羊肉视为珍品,有客来时始宰牛、羊招待,而以羊背子、烤全羊为招待贵客之盛宴。
      烤全羊是蒙古族部普遍特有的具有浓郁传统的最大的一道菜肴,是待客中最高礼仪。烤全羊历史悠久。今羊肉吃法更多,有炸羊肉块、清炖、红烧、黄焖等等。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爱日嘎”、“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蒙古贞人进入农业文化后,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汉族饮食文化的影响。

住行
      古代蒙古族部主要住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古时汉语称作“穹庐”或“毡包”。主要由木制支架和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围毡组成。
      蒙古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牛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人有马背民族之称。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蒙古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古代童叟均以马代步。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熟识马性,通常采用粗放式牧马。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杭盖车”等,是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摇篮车,蒙古语为“乌勒贵”,是婴儿睡觉用的一种摇车。摇篮车一般由姥爷家打制,生男孩时才会有这种待遇。据《蒙古秘史》记载,1162年,成吉思汗诞生时,兀良哈之扎尔赤兀歹老人由布尔罕哈喇敦山来到他家,赠送一架皮制的“乌勒贵”。

祭祀
      火祠 蒙古语为“郝祊”,有薪火相传之意,是蒙古人供奉火神用的。火祠代代相传,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它的底座一般用梨木、榆木打制,类似锅台,底座中心圆孔处要坐好铁锅,锅上面扣瓦盆,用来防火,亦显美观。锅中有灰,灰中坐锅撑子并拢火。祭祀时,锅撑子圈上要抹油,火上放大枣、饼干,奠酒。烧火用的燃料一般用木炭或油性燃料,如松枝、芝麻秆等等。底座正面安门,祭火祠完毕可以把拨火用的铁筷子放进底座箱中。供火祠时,一家人要由长辈带领,向火神磕头。
      蒙古人将火祠作为家族的一个标志,用物质文化的形式代代相传,也是民族文化的延续。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400-0475-866
0475-8505888

了解服饰文化

定制部落服饰

获取更多资料

官方微信公众号